(1)油滴状染斑
外观:多发生在E/R混纺织物 ,染色后有油滴状之斑点 ,较正常部位颜色稍深 。以放大镜观察 ,在织物浓色部位之毛绒 ,尖端呈现微小珠状 ,且较正常部位之毛绒为多 。
成因:此乃由于烧毛不均匀所致 ,染斑浓色部位 ,毛绒未能充份烧除 ,在尖端成为融团 ,吸色性较强 ,故染色较浓 。
(2)浸透不良斑
外观:染色后之布面呈现深浅之彩云状 。
成因:
1).退浆不够充份 ,或经处理脱下之腊质等物 ,再附着于织物上 。
2).浴染时浴比过小 ,升温速率过快 ,使染色液呈胶化之状况 。
(3)精练斑
外观:在精练过程 ,精练掉下之织物中非纤维物质与精练剂结合 ,再夹杂有织物掉落下之毛绒 ,又粘附在织物表面上 。视之布面上有不规则片状之黄色痕迹 ,以指甲轻刮 ,则有短毛绒及碎屑掉落 。
成因:
1).精练剂于常温中易于凝结 。
2).用精练釜精练时 ,水洗不够充份 ,或水洗之温度较低 。
3).在连续式精练 ,精练室内积有沉积物 ,或精练药槽内泡沫过多及轧辊表面不洁 。
(4)练漂破洞
外观:坯布正常 ,经过氧化氢漂白后 ,布面有相判之经纱或纬纱断裂 ,形成小破洞 。
成因:布面上粘有铁锈 ,或漂白浴用水中含有铁离子 ,在布匹漂白过程中 ,与过氧化氢急骤氧化而使纱断裂 。
(5)色花
外观:布面有不规则片状之颜色深浅 。
成因:前处理工程之退浆 ,精练未能彻底作好 。
(6)雾斑
外观:片状之染斑 ,有深有浅 ,轮廓不明显 ,形状大小不一 ,发生之位置不集中 ,亦无一定之规则 。
成因:
1).待染之织物 ,被溅到污水或其它药品 。
2).练漂后未立即烘干 ,长时间堆积在布车上 ,部份织物发生风干之水 印 。
3).坯布沾染油污 ,坯检时以强力去污剂刷洗后残留之痕迹 。
(7)色差
外观:染色或印花织物 ,染出之成品颜色 ,或印花花纹之颜色未能与所指定
者完全相同 。
成因:
1).指定色样所用之样本过小 ,打样后对色时即未能作到完全相同之对 色 。
2).于配制染色液或调制印花浆时 ,称量染料、助剂不够精确 。
3).制程与打样之条件未能完全配合 ,且未作经验性之修正 。
(8)缸别色差
外观:大批量之织物 ,分数缸或一缸数次染色 ,非在同一缸染色者 ,有色光
深浅之差别 。
成因:各缸虽同一型式 ,但其功能会略有差别 。在染色制程中 ,各次操作之条件亦无法尽同 。
(9)阴阳色
外观:染色全幅织物 ,正、反两面之颜色有色差 。
成因:
1).压染轧辊出布边 ,布匹行进方向未与压吸线在同一平面内 。
2).压染后预干时织物两面所受之热量不同 。
3).树脂加工时织物两面所受之风速不同 。
(10)左右色差
外观:全幅之织物 ,由左布边至右布边颜色逐渐变深或变浅 。将两布边折合
对比 ,颜色有显著之差别 。
成因:
1).压染机轧辊之压吸率 ,由左至右逐渐变大或变小 。
2).印花滚筒罗拉或滚纲雕刻或制作不善 。
3).印花滚筒罗拉或滚钢左右所受之压力大小不等 。
4).在预干、固色或树脂加工时 ,箱内左右之温度或风速不相同 。
(11)中稀、中浓
外观:织物在近布边与近中央部位之颜色 ,有深浅之差异 。成因:
1).在开幅交卷染色机 ,扩布装置曲度不适宜 ,使布幅吸着染液率不一致 。染液槽内之温度两端与中央不一致 。添加新染色液不均匀 。
2).在液流染色机 ,织物循环速度较慢 ,而升温之速率较快 。
3).在开幅连续式染色机 ,轧辊中央与两端压吸率不一致 。烘干时温度 与风速两端与中央不均一 。在连续染色过程中 ,布身所受之张力不均一 。
4).前处理加工时已形成之织物中央与两边不一致 。
5).罗拉或罗大利印花时 ,所施之压力中央与两端不一致 。
6).染色后未随即树脂加工 ,或上树脂后未完全烘干 ,长时间堆积 。
(12)首尾色差
外观:一组含数匹或数十匹之织物 ,在同样设定之条件下连续染色后 ,开始与结尾施染之布匹 ,颜色有深浅之差别 。
成因:
1).在前处理过程中 ,一批织物发生前后有退浆、精练、漂白、丝光、定型等之差异 。
2).在开幅交卷染色时 ,使用组合之染料染着率不一致 ,导布与卷法不 适当 ,染料追加错误 ,染色温度控制不当 ,均会造成首尾色差 。
3).在连续染色时 ,压吸率发生变动 ,染色液之安定性欠佳 ,烘干时之 温度逐渐发生变化 。
4).染料与合并使用之助剂如相溶性不良 ,会发生染料粒子与水之不均 匀层 。因毛细管作用 ,水先进入纤维中 ,致使染液之浓度改变 ,造成首尾色差 。
5).使用冰染料染色时 ,在长时间之浸染过程中 ,染料会徐徐发生水解 ,亦会造成首尾色差 。
(13)移染
外观:由于染色之织物于烘干时 ,织物中所含之水份蒸发 ,染料随水移动而移向织物表面 ,使织物表面之色调发生浓浅之变化 。
成因:
1).压染时设定之压吸率过大 。
2).调配染液时 ,使用之染料过量 ,亦即染液之浓度过高 。
3).染色后烘干前放置之时间过久 。
4).烘干之速率太快 。
5).未添加移染防止剂 ,或添加之量不足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