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异纱(Wrong Yarn)
外观:在针织物之毛中 ,横向连续之毛圈 ,由较规格用纱为粗或细之纱织造而成 。一般多为单根 ,但偶亦有并列或间隔多根者 。视之稀密、厚薄与正常者不同 。
成因:在针织物织造时 ,操作人员误用非指定支数或丹尼规格之纱编织 。误用较细之纱 ,则织物显得稀薄 。误用较粗之纱 ,则织物显得密厚 。
(2)异经(Wrong End)
外观:梭织物之经纱有单独一根或并列数根非指定规格之粗细者 。若为较细之纱 ,则称谓细经(FineEnd) 。若为较粗之纱 ,则称谓粗经(Coarse End) 。
成因:于整经时取用牵经之筒子纱支数错误 ,使用非指定规格之经纱 。此种瑕疵经常为全匹性者 。
(3)异纬(Wrong Pick)
外观:梭织物之纬物 ,有一根或连续多根非指定规格之粗细者 。若为较细之纱 ,则称谓细纬(FinePick) 。若为较粗之纱 ,则称谓粗纬(Coarse Pick) 。
成因:于织造时 ,纬纱管之纬纱 ,或无梭织机喂入之筒子纱支数错误 ,使用非指定规格之纬纱 。操作人员于发现后 ,多予以停机拆除 。但自动换管之织机 ,则往往不易发现 。
(4)组织错误(Wrong Weaving)
外观:即织法错误 ,布面之织纹与原设计者不同 。例如左斜纹织成右斜纹等 。
成因:一般多为穿综错误所造成 。其它如提花织物之纹板错误 ,多规格经纱织物之经纱排列错误等 。
(5)并经(Wrong Draw)
外观:相邻之两根经纱并在一起 ,依织物组织当作一根织入布中者 。视之 ,该根(实为两根)纱显得特别粗 。此种瑕疵均为全匹性者 ,如在经轴初织时发现 ,剔除并列中之一根 ,则能完全避免 。
成因:1).整经牵纱时即疏忽将两根当作一根 。 2).浆纱后分纱不清 ,两根粘在一起 ,形同一根 。 3).穿综时两根穿入同一综丝 。
(6)并纬(Mispick)
外观:纬纱两根织入同一织口内 ,偶亦有三根或更多根者 。并纬之长度长短不等 ,以织物全幅宽者 ,与在近两布边10公分上下者较多 。
成因:1).织物全幅长之并纬 ,系因停机排除故障后 ,未查对织口开车 。或探纬针失效 ,断纬未自停 。
2).非全幅长之并纬 ,经因保险纱之长度不够 ,边剪设定不当或不够锐利 ,及断纬后未将纱尾清除 。
(7)稀衖(Set Mark ,Fine)
外观:布面上纬纱排列之密度较规定稀少 。沿织物长度一段织入之纬纱 ,由正常密度逐渐变稀 ,再由稀逐渐恢复至原来密度 ,形成一条等宽窄之稀疏布面 。
成因:1).探纬针失灵 ,无纬纱时继续空转送经 。 2).织造时经纱张力控制不当 。 3).停机再开车前经纱张力调整太紧 。
(8)密路(Set Mark ,Coarse)
外观:布面上纬纱排列之密度 ,较规定密集 。沿织物长度一段织入之纬纱 ,由正常密度逐渐变密 ,再由密逐渐恢复至原来密度 ,形成一条等宽窄之紧密布面 。成因:1).织造时经纱张力控制不当 。 2).停机再开车时经纱张力调整太松 。
(9)拆痕(Pick-Out Mark)
外观:胚布纬纱拆除不善 ,再继续织造后 ,布面上仍留有痕迹者 。
成因:在织物织造中 ,作业人员发现有异纬织入 ,或织造出严重之密路、稀弄 ,立即停机将该织入之纬纱剪断拆除 。于拆除时经纱受到纬纱摘下之摩擦 ,产生大量之毛羽 ,故重织后 ,在原拆除之范围 ,呈现一条宽窄相等之多毛羽布面 。
(10)断经(Broken End)
外观:织物之经纱断掉一根或多根 ,致其左右两相邻纱间之距离变大 。在平纹织物 ,则变成两根断纱并列 ,如同并经 。在斜纹织物 ,则布纹有间断之现象 。
成因:经纱于织造中断掉 ,自停装置失灵 ,未将经纱接妥而继续织造 。
(11)断纬(Broken Pick)
外观:织物中之纬纱断掉 ,但断开之两端距离甚近 ,即断掉之长短较小 。此种瑕疵一般多不显著 。
成因:1).纬纱于织造中断裂 ,但瞬间仍继续织入 ,仅缺一小段距离 。 2).纬纱上有严重之粗结与飞花等 ,于拆除时导致纬纱断裂 。
(12)百脚(缺纬)
外观:此种瑕疵仅发生在斜纹织造 ,在每一完全组织同部位之经纱 ,同时浮于布面 ,状似一集蜈蜙之多脚 。
成因:斜纹布少织入一根纬纱 ,则交织点减少 ,部份经纱连续两次浮于纬纱上 。(13)经缩(End Snarl)
外观:织物经纱中之一根 ,有一小段卷缩缠扭在一起而织入布中 。在强捻纱织造之织物则较易发生 。
成因:在整经时其中之一根经纱过份松弛 ,致而有一段发生卷缩 。
(14)纬缩(Filling Snarl)
外观:织物纬纱有一小段卷缩缠扭在一起而织入布中 。在强捻纱织造之织物则较易发生 。
成因:1).纬纱管中或作纬纱用之筒子纱中 ,已有小段纱卷缩缠扭之现象 。 2).纬纱管成形不当 ,退纱时不畅顺 。 3).纬纱张力太小 ,织口开口不清等 。
(15)筘痕(Reed Mark)
外观:在胚布之两根经纱间 ,有较大之间隔 ,且能看到织入之纬纱 ,受钢筘筘齿之作用而锯齿形痕迹 。
成因:1).钢筘筘齿变形 ,未能将经纱控制在定位 ,或者筘齿发生松动 。 2).经纱中有一根或间隔之数根 ,于织造时所受之张力过大 。
(16)边撑痕(Temple Mark)
外观:在布边内有约2至5公分宽之针刺或受针刺刮拉之痕迹 。严重者致使该部位之纬纱发生波浪形之弯曲 。
成因:边撑器选用之针粗细不宜 ,及边撑器刺环卡死不能回转 ,或回转不够畅顺 。
(17)轧梭
外观:在近布边之位置 ,连续有甚多根之断经 ,虽经接妥 ,但在续织后布面仍有许多纱尾 ,且接合部位织出之布面 ,稀密异常 。
成因:梭子在梭道中被夹持 ,因之截断甚多之经纱 。多由梭子结构不良 ,投梭与开口运动受到阻碍所形成 。现使用之无梭织机 ,则可避免此种瑕疵之发生 。
(18)方眼(Reedness)
外观:相判之两根经纱挤在一起 ,左两根与右两根间之空隙则增大 ,与纬纱形成棋盘状之小方格子 。
成因:1).织造时织口启开之角度过大 。2).上下两层之经纱张力相差过大 。 3).钢筘之筘齿排列密度不匀 。
(19)纱尾(Yarn Tail)
外观:在布面上或布边处 ,残留有伸出布面之纱尾 。
成因:因经纱或纬纱断裂 ,接妥后未将纱尾剪除 。或织机之边剪失灵 ,未将换纬后之纱尾剪除 。
(20)接头(Knot)
外观:布面上有紧密打结之粗大小圆球 。
成因:经纱或纬纱断裂后接合 ,所打之结太大 ,凸出于布面 。
(21)跳纱(Float)
外观:经纱或纬纱未依照规定之组织织入 ,而浮于布面上者 。
成因:织口启开之角度太小 ,或综丝悬吊不平 ,及少数之经纱特别松弛 。
(22)蛛网
外观:相判之经纱或纬纱 ,发生同部位连续性之跳纱 ,而使让一部位之织物无交织点 ,形成网状 。
成因:与跳纱同 ,唯较严重 。
(23)织造破洞(Weaving Hole)
外观:胚布之经纬纱断裂 ,形成大小不同之破洞 。此种瑕疵易发生在经纬较密之织物 。
成因:梭子摩擦 ,刺辊把持钓挂 ,均会使经纬断裂 ,再者轧梭亦可使经纱崩断 。(24)松经(Slack End)
外观:一根织入布中之经纱 ,在其交织点部位 ,较正常者凸凹布面 ,有向上拱起之现象 。一般在工厂多称之谓筋立 。
成因:单独一根之经纱织造时所受之张力较小 ,或将经纱接合后该根经纱过于松弛 。
(25)松纬(Slack Filing)
外观:一根织入布中之纬纱 ,在其交织点部位 ,较正常者凸出于布面 ,有向上拱起之现象 。一般多不明显 。
诱因:多个一个之纬纱 ,织造时所需受之力值较小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