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竹节纱品种参数:平均26tex,基纱19.4tex,节纱33tex,节粗1.7倍 ,节长13cm-21cm,节距12cm-23cm 。机织牛仔经向用纱 。
二、配棉:新疆229×34% ,新疆329×34% ,乌兹别克斯坦328×25% ,西非棉328ⅹ7% 。
三、粗纱工序部分参数:粗纱定量3.8g/10cm,捻系数117 。
四、细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及采取的技术措施:
纺制普梳棉26tex赛络纺竹节纱品种在FA502机型上生产 ,主要工艺参数:前罗拉速度203r/min,捻度85.2捻/10cm,捻系数434.4 ,双孔喇叭口中心距3.5mmⅹ孔径2.5mm,后区牵伸1.65倍 ,PG14554钢领 ,FO2/0钢丝圈 。
改纺验纱阶段:按以上工艺生产 ,在改纺验纱纺基纱时 ,出现断头特别多 ,无法正常纺纱 。然后调成竹节纱纺纱模式 ,这样稍好转 ,但仍断头多 。又进行了细纱多种型号、规格钢丝圈的优选 ,效果不明显 。决定采取降一档车速的措施 ,由200r/min降到194r/min 。该台验纱合格后开车生产 。
开车生产阶段:在开车生产过程中 ,发现该细纱机台断头仍较多 。先后采取以下技术措施:
1、在原捻度设计基础上 ,考虑到赛络纺竹节纱加捻效率低 ,做机织牛仔经向用纱 ,决定采取加捻措施 。由捻度85.2捻/10cm,捻系数434.4 ,加捻到捻度87.6捻/10cm,捻系数446.7 。此时经过加捻措施后 ,前罗拉速度为188r/min 。加捻后 ,取样测试管纱实际捻度为79.8捻/10cm,捻系数406.9 。根据竹节纱品种的捻度传递原理 ,可知节纱部分捻度小 ,基纱部分捻度大 ,致使捻度不匀率较大 。在测试捻度时 ,为了减小捻度测试段取样的不同 ,造成实测捻度结果的重大差异 。采取取样8只管纱 ,每只管纱连续测试10段的方法 ,共测试80项 。
2、再降一档车速 ,前罗拉速度由188r/min降至180r/min 。
3、做更换PG14254钢领和调整双孔喇叭口为中心距2.5mmⅹ1.5mm各20锭 ,做纺纱对比试验 。发现把PG14554钢领更换为PG14254钢领后 ,纺纱断头情况稍好转 ,但不明显 。双孔喇叭口中心距3.5mmⅹ孔径2.5mm调整为中心距2.5mmⅹ孔径1.5mm后 ,纺纱断头情况明显减少 ,终于找到了断头问题的关键原因所在 。针对双孔喇叭口调整情况 ,做毛羽对比试验 ,发现毛羽指数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,并且没有影响到赛络纺风格 。决定该品种全部更换为中心距2.5mmⅹ孔径1.5mm的双孔喇叭口 。
赛络纺竹节纱双孔喇叭口规格选择情况分析:
赛络纺竹节纱品种纺制时 ,双孔喇叭口的合理选择非常重要 。在纺纱过程中 ,赛络纺在前罗拉钳口处形成两个小加捻三角区和一个大加捻三角区 。在纺正常纱赛络纺时 ,纺纱张力基本稳定 ,大加捻三角区的开口大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。但是在纺竹节纱赛络纺时 ,受基纱段和节纱段的影响 ,纺纱张力变化较大 ,大加捻三角区的开口大小变化较大 。纺纱张力随节纱段的产生瞬间变大 ,随基纱段的产生瞬间变小;大加捻三角区的开口大小 ,随节纱段的产生瞬间变大 ,随基纱段的产生瞬间变小 。
在纺制赛络纺竹节纱品种时 ,由于纺纱张力波动较大 ,特别在基纱的双股部分易发生断头 。所以赛络纺竹节纱在选择双孔喇叭口时 ,要求在不影响赛络纺风格的前提下 ,尽量偏小掌握 ,对减少细纱断头非常有利 。
竹节纱是由基纱和节纱两部分组成 ,双孔喇叭口的选择不是按基纱部分 ,就是按节纱部分 。在纺赛络纺竹节纱品种时 ,可以按基纱号数选择双孔喇叭口 ,对基纱来说是合适的 。对节纱部分从理论上讲 ,此双孔喇叭口就明显偏小 ,但是在纺纱过程中 ,九洲bet9入口发现在产生节纱段时 ,由于纺纱张力大 ,大加捻三角区被拉伸 ,开口变大 ,有利于节纱段的赛络纺风格的形成 ,对节纱段的赛络纺风格没有影响 。这样按基纱号数选择双孔喇叭口是可行的 ,有利于纺纱生产 ,减少断头 。
该赛络纺竹节纱品种基纱19.4tex ,选择中心距2.5mmⅹ孔径1.5mm双孔喇叭口比较合适 。
4、根据纺纱生产情况 ,再次降速至173r/min 。根据改纺进度情况 ,按正常规律验纱 ,先验基纱号数再验竹节纱平均号数 ,这样验纱正常 。说明在加捻至捻系数446.7 ,优选中心距2.5mmⅹ孔径1.5mm双孔喇叭口 ,前罗拉速度为173r/min的情况下 ,能够满足正常纺纱生产需要 。
5、加强设备整机工作 ,钢领、钢丝圈、锭子和导纱钩等专件状态不好的予以修理或更换;调整导纱动程 ,要求双股须条在皮辊中心区域 ,做到须条边缘不偏离 ,减少细纱断头 。加强检查 ,对进入细纱后牵伸区粗纱须条交叉、重叠纺纱的情况 ,要求及时拨离开 ,否则会影响赛络纺风格的形成 ,始终保持两根须条平行喂入牵伸区 。
普梳棉26tex赛络纺竹节纱品种的纺制 ,根据采取的配棉情况 ,纺纱难度较大 。针对纺纱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,重点采取了加捻、降速、优选双孔喇叭口等工艺技术措施 。
成纱指标:强力CV%10.59,平均强力330CN,断裂强度12.69CN/Tex,毛羽指数4.9 ,重量偏差-0.5% ,实际回潮率5.1% 。
五、后纺工序安排在自动络筒机水雾式空气捻接器络纱 ,一是确保空捻接头质量;二是确保电清切疵有效 ,减少漏切、误切;三是利用错支功能 ,有效把关单股纱疵 。在自动络筒机水雾式空气捻接器机台上络纱 ,有利地保证了该品种赛络纺竹节纱的产品质量 。
六、通过以上工艺参数的优化和采取的技术措施 ,使该赛络纺竹节纱品种得以正常纺纱生产 。为今后该类品种的开发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。